独家专访,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
一位击剑运动员的跨界之旅
纽约,曼哈顿——哥伦比亚大学巴特勒图书馆的阅览室内,费若秋正专注地翻阅着一本厚重的法学典籍,阳光透过哥特式拱窗洒落在他棱角分明的侧脸上,那双曾经在剑道上锐利如鹰的眼眸,此刻正闪烁着求知的光芒,若不是他手边放置的那把定制法国长剑,任谁都难以将这位文质彬彬的学者与那位曾在国际剑坛叱咤风云的“东方剑客”联系起来。
“很多人问我为什么选择在运动巅峰期急流勇退,”费若秋轻轻推了推金丝眼镜,嘴角泛起一丝淡然微笑,“击剑与学术从来不是二选一的命题,而是相辅相成的双生火焰。”
辉煌的运动生涯:从上海到巴黎的剑道传奇
费若秋的击剑之路始于上海虹口区少体校,年仅8岁的他第一次握剑就展现出惊人天赋,15岁入选国家青年队,18岁获得亚洲青年锦标赛花剑冠军,2016年,他以全额奖学金被法国国家体育学院录取,开始了“旅法剑客”的生涯。
“在法国的训练是革命性的,”费若秋回忆道,“欧洲教练不仅教授技术,更注重培养我们对击剑哲学的理解,每一次交锋不仅是体能和技巧的比拼,更是心理与智慧的博弈。”
他的运动生涯在2019年达到巅峰——世界击剑锦标赛银牌、国际剑联大奖赛两站冠军,世界排名一度升至第四,媒体称他为“亚洲花剑新希望”,预测他将在奥运会上有所作为,然而就在体育生涯如日中天之时,费若秋做出了令所有人惊讶的决定:暂别职业剑坛,赴美求学。
转折与抉择:当剑尖指向学术殿堂
2023年春季,费若秋收到了哥伦比亚大学法学、教育与体育管理三个专业的录取通知书,最终他选择了体育管理专业,专注于国际体育法与运动员权益保护研究。
“这个决定并非一时冲动,”费若秋解释道,“在职业体育圈多年,我目睹了太多关于运动员权益、体育仲裁和国际体育组织治理的问题,我希望通过系统学习,未来能够为体育界的制度完善贡献力量。”
哥大体育管理系主任Dr. Harrison评价道:“费若秋带来的是难得的实践经验与学术追求的结合,他不仅理解运动员的视角,还具备国际体育的跨文化体验,这在我们学院是极为珍贵的。”
双线作战:平衡学术与竞技的独特挑战
尽管以学生身份为主,费若秋并未完全离开击剑赛场,他代表哥伦比亚大学参加NCAA比赛,同时保持每周20小时的训练量,这种双重身份让他面临独特挑战。
“最困难的是时间管理,”费若秋坦言,“法学院阅读任务繁重,而击剑训练需要高度专注,我每天清晨5点起床训练,上午上课,下午图书馆学习,晚上再次训练,这种节奏很艰苦,但击剑教会我的自律和专注力恰恰帮助我应对学术挑战。”
他的教练,前奥运冠军Jean-Michel Lucenay表示:“费若秋展现了非凡的平衡能力,他的学术追求反而提升了他的击剑境界——更加冷静、更具策略性,这种跨界体验使他成长为更完整的运动员和学者。”
文化桥梁:连接东西方体育理念
作为少数同时经历过中国体育体系、欧洲职业体育和美国高校体育的运动员,费若秋对不同体育文化有着独特见解。
“中国体育注重纪律和刻苦,法国体育强调艺术性和哲学思考,美国体育则重视商业价值和学术平衡,”他分析道,“每种体系都有其优势,我希望能成为连接这些不同体育文化的桥梁。”
费若秋目前正在撰写关于“国际体育仲裁中的文化因素”的论文,并计划在毕业后建立专门为亚洲运动员提供法律咨询的服务平台。
“许多亚洲运动员在国际体育组织中面临语言和文化障碍,当发生合同纠纷或资格争议时,往往处于不利地位,我的目标就是改变这种状况。”
未来愿景:用法律之剑捍卫体育公正
谈及未来,费若秋的眼睛闪烁着理想主义的光芒,他计划在获得学位后,先在国际体育仲裁院实习,然后成立专门为运动员提供法律支持的公益组织。
“体育世界正在经历巨大变革——从转会制度到性别平等,从反兴奋剂到网络暴力管理,这些领域都需要既懂体育又懂法律的专业人士,”费若秋说,“我希望能用另一种方式继续我的‘击剑’事业,只不过现在的‘对手’是不公正的制度,‘剑尖’指向的是需要改革的领域。”
在哥大法学院的一面墙上,刻着这样一句格言:“法律是维护公正的武器”,对费若秋而言,这句话有着特殊意义——他正在锻造一柄新的“法律之剑”,准备在另一个战场上为公正而战。
夕阳西下,费若秋背起剑袋和书包,走向校园另一端的训练馆,他的身影在哥大经典的学院派建筑间穿行,仿佛一座连接传统与现代、东方与西方、体育与学术的活体桥梁,在这个充满可能性的时代,费若秋正在用他的行动证明:一个运动员的舞台,从来不止于赛场。